天堂草原——呼和浩特
呼和浩特,蒙古语,其意思为“青色的城市”,亦称“青城”,它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,也是全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和交通枢纽。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土默特平原上,南临滚滚奔流的黄河、北靠连绵起伏的阴山。辖四区四县一旗,即新城区、回民区、玉泉区、赛罕区、托克托县、清水河县、武川县、和林格尔县及土默特左旗。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,其中城区面积81.1平方公里。呼和浩特市一座以蒙古族为主体,汉族为多数,满、回、朝鲜等37个民族够共同居住的塞外名城。
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春季干旱多风,冬季寒冷干燥,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。四季分明,昼夜温差大。年平均温度北部山区 2 — 2.5 ℃ ,南部丘陵 6.5 — 6.7 ℃ ,≥ 10 ℃ 积温 2000 — 3000 ℃ ,无霜期 105 — 150 天,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 2800 — 3100 小时,日照百分率 56% ,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。全市年平均降水量 400 毫米 左右。 6 — 8 月份集中,占年降水量的 63 —— 66% ;降水很不稳定,年际变化大,如按 80% 保证率算,主要农业区仅 250 毫米 降水。
辖区内遍布各种历史古迹和宗教寺庙,早在明清之际就因为境内召庙(召在蒙古语里是“寺庙”的意思)云集,被人们雅称为“召城”,呼和浩特主要的召庙遗址有昭君墓、大召(汉名为“无量寺”,蒙语意思为“大庙”)、席力图召(汉名为“延寿寺”,蒙语意为“首席”或“法座”)、五塔寺、百灵庙等,另外,在呼和浩特市内还分布着红山文化、大窑文化遗址、黑城遗址、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等古代文化遗迹。
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春季干旱多风,冬季寒冷干燥,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。四季分明,昼夜温差大。年平均温度北部山区 2 — 2.5 ℃ ,南部丘陵 6.5 — 6.7 ℃ ,≥ 10 ℃ 积温 2000 — 3000 ℃ ,无霜期 105 — 150 天,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 2800 — 3100 小时,日照百分率 56% ,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。全市年平均降水量 400 毫米 左右。 6 — 8 月份集中,占年降水量的 63 —— 66% ;降水很不稳定,年际变化大,如按 80% 保证率算,主要农业区仅 250 毫米 降水。
辖区内遍布各种历史古迹和宗教寺庙,早在明清之际就因为境内召庙(召在蒙古语里是“寺庙”的意思)云集,被人们雅称为“召城”,呼和浩特主要的召庙遗址有昭君墓、大召(汉名为“无量寺”,蒙语意思为“大庙”)、席力图召(汉名为“延寿寺”,蒙语意为“首席”或“法座”)、五塔寺、百灵庙等,另外,在呼和浩特市内还分布着红山文化、大窑文化遗址、黑城遗址、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等古代文化遗迹。
上一篇:草原钢城——包头
下一篇:高原明珠——鄂尔多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