勒勒车
勒勒车为蒙古式牛车,又称哈尔沁车、辘辘车、罗罗车、牛牛车等,是蒙古族牧民传统的交通工具。勒勒车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,车子成为其交通必需。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造车用车之习俗。凿刻在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山崖上有多幅车子的岩画。据有关学者考证:“其式样与北魏车型很相似,为双辕双轮,车厢上有毡帐,可以乘坐或居住。” 勒勒,是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。勒勒车的特点为:车轮高大,结实耐用。勒勒车的车轮长达一米四至一米五,相当于牛身的高度。车轮较大,车身小,结构简单,使用方便,适于在并不平整的草地、低凹坑陷的沙滩、白雪覆盖的高原上长时间地行进。因此,又叫“大样车”勒勒车载重量大,载重达二三百斤。 它可以拉水、搬运蒙古包、运燃料、用于婚丧嫁娶,适应于草原、沙漠上通行。草原夏季牧草繁殖,又多沼泽地,冬季积雪深厚,勒勒车在泥草或崎岖不平的路上通行,阻力小,即使车轮折损也便于随时修理。因此,尽管各种现代交通工具进入草原,广大牧民仍保留着使用勒勒车的习惯。有的一户有车四、五辆,甚至数十辆。车上架木棚,用皮张、毡子等覆盖。行路时,各个车首尾相连。怕失车,给后车带一大铃铛,一个妇女或小孩,常可赶七、八辆以至十数辆勒勒车拉运物资。每逢走场时,老人小孩坐在一辆有棚的车里,在草原上缓缓前行。 有时一个女牧民可驾驭六七辆,甚至数十辆牛拉勒勒车,一辆接一辆地联在一起,排成长队缓缓地运行,显示了牧区的特有风情。现在经过改进的勒勒车,使用胶皮铁轮,组装轴承,用马牵拉,车速和载重量都显著提高。
